从燃料数字化到智能工厂:项目经理马亚龙的“解题”人生 2025-04

1744943653663090656.jpg




“问题不是用来逃避的,而是用来拆解并解决的”




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技术的实践者,也是问题的终结者。马亚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火力发电到建材行业,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跨界转型,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他独特的“解题哲学”。

 

 

 

从火电企业到建材的跨界转身

 

从燃料采购、调运、验收,到燃烧优化,马亚龙用近十年时间深耕燃料管理全流程数字化,他的脚步遍布京能集团、国家电投、国电电力等大型火电企业,“燃料的‘采-制-化-来-耗-存’每个环节都关乎成本和效率,”马亚龙说道。

 


正当火电行业加速推进智慧化转型之时,马亚龙的职业轨迹却悄然转向了另一个传统领域——建材行业,两个行业虽然工艺迥异,但智能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惊人地相似,同样正在经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2023年8月,迎接马亚龙的首个任务便是山东区域智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收尾交付工作。当马亚龙第一次踏入鲁南中联的水泥厂区时,眼前林立的生料立磨和回转窑,与记忆中的锅炉汽轮机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在火力发电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老兵”,他曾经对燃料管理系统如数家珍,如今却要快速适应一个全新的领域。  

 

 

“说实话,当时看着那些水泥生产设备,感觉既熟悉又陌生。”马亚龙回忆道。

 


好在有同事李元国带着他走遍厂区的每个角落,跑现场、讲系统,才让他慢慢找到了感觉,就像拼拼图,一块块把整个项目的脉络拼凑完整。短短几周,他不仅摸清了系统逻辑,更在接下来的山东区域项目的查缺补漏中,迅速完成了从“行业老兵”到“内部新锐”的角色转换。 

 

 


 “问题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是集团内还是集团外的项目,“高效协作”与“问题拆解”才是永恒的关键词,做项目经理最怕的就是一知半解,必须快速吃透业务逻辑,这种学习能力很快就在滦平建龙项目上派上了用场。

 


“项目合同中关于定位精度的要求非常有挑战性,”马亚龙回忆道,技术团队经过多次测试,发现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确实存在客观限制,但他很快意识到,与其一味追求技术参数的突破,不如寻找更务实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客户技术负责人的深入沟通,马亚龙带领团队详细分析了现场环境特点和使用需求,把测试数据、环境参数和实际应用场景做了全面对标,最终与客户达成共识。有时候,解决问题不一定要硬碰硬,找到那个平衡点更重要。

 

 


30天的“极限挑战”

 


提起宝通矿业智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项目,马亚龙至今记忆犹新。2024年8月中旬,当项目组刚拿到最终确认的需求文档时,项目提前启动了现场施工,距离客户规定的9月25日上线截止日仅剩30天,这其中包括了设备采购、物流运输、现场施工、系统调试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

 

 

“客户最初坚持2000多个定位信标必须安装在特制水泥墩上,不能直接固定在环氧地坪地面。”马亚龙回忆道。



面对这项闭环工作,团队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沟通协调......

 


硬件采购的挑战同样棘手,由于设备生产周期长,到货时间卡住了项目的咽喉。


 

“施工团队需提前完成所有布线工作,等设备到货后再进行二次安装。”马亚龙解释道,“这种非常规操作意味着工作量的翻倍,但为后续调试争取了宝贵时间。”

 


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了设备运输环节。由于项目地点偏远,常规物流需要额外3-5天。


“那段时间,我们专门派人盯物流信息,”马亚龙笑着说,“一看到设备到达市区转运站,立即派车去‘拦截’快递。”

 


项目组的微信群里,物流跟踪成了每日的必修课,凌晨更新的物流动态总能引发一连串的紧急调度。


 

就是在这样的极限压力下,整套包含硬件部署、系统集成、算法优化的智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不仅如期上线,甚至超预期提前了一天。“那30天里,我们和客户就像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每天同步进度,保证问题不过夜。”当系统正式投运的绿灯亮起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交付,更是一次对团队极限的突破。




1744943591005074318.jpg  1744943606246097008.jpg

                                               

 


写在最后

 


如今,马亚龙的身影仍活跃在信云智联项目一线。从火力发电的燃料专家,到建材行业的智能工厂推手,他正将跨行业经验转化为独特的项目管理语言。“作为项目经理,遇到困难和挑战是常态,”他常常这样说道,“困难是项目最好的老师。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最终让问题可控才是项目经理应该做的。”在他看来,行业不同,但底层逻辑相通,无非就是遇到问题直面问题,把它拆开了、揉碎了,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先理清核心矛盾,再协调资源破局,最后把每次解决难题的过程变成团队成长的契机。

 


从电厂到建材,变的是行业场景,不变的是那份见招拆招的从容与智慧。正如他常跟项目组的伙伴们念叨:“咱们做的每个项目,都是在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了,价值自然就出来了。”这样的信念与工作方法,如今让这个曾经的“电厂人”在建材行业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合作共赢 |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江源一行到访信云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