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蓝天保卫战持续升级,“超低排放”频频出现在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中。它不仅是一个环保技术指标,更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国家战略。
那么,“超低排放”究竟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政策演变?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一 什么是“超低排放”
“超低排放”最初由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2011年首次提出,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使燃煤机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接近甚至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让燃煤电厂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远低于国家常规标准,甚至是欧盟环保标准的六分之一。
二 政策缘何而起?从理念到国策
01 萌芽与探索(2011年)
浙江省能源集团率先提出“超低排放”理念,并开始探索技术路径。同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发布,为后续的超低排放奠定了基础。
02 国家战略确立(2015年)
这一年是关键转折点。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标志着“超低排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实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2016年1月1日以前和以后并网运行的机组每千瓦时分别补贴1分和0.5分,为改造提供了经济激励。自此,超低排放从地方探索走向全国推广。
03 火电领域攻坚(2015-2020年)
随着政策密集发力,全国范围内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快速推进。到2020年,全国约95%的煤电机组已完成改造,污染物排放量较2011年大幅下降50%-75%,成效显著。
三 政策如何演进?从单兵突进到全行业协同
随着火电领域的成功,超低排放的政策触角逐渐延伸至其他重点排放行业:
01 钢铁行业(2019年)
《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发布,明确了钢铁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限值,并配套评估监测技术指南。
02 协同增效(2021-2023年)
政策不再仅仅关注末端治理,而是强调“三改联动”(节能降耗、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并开始注重与碳减排的协同,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提升清洁低碳、高效灵活发展能力。
03 水泥与焦化行业(2024年)
《关于推进实施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水泥、焦化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并设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目标(如: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相应的《水泥/焦化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技术指南》也相继出台。
四 当前政策核心:刚性约束与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政策呈现两大趋势:
01 排查整治,不留死角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密集发布文件,要求排查整治低效、失效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推动超低排放改造势在必行。
02 全链条管控,数据存证
政策要求从“有组织排放”(烟囱排放)延伸到“无组织排放”(物料储存、输送、生产工艺过程逸散)和“清洁运输”(原燃料运输方式),并强调全过程数据监控与存档。
例如,水泥行业要求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达不到的企业,汽车运输部分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车辆,并需保存自动监测数据≥5年、视频监控数据≥1年、车辆电子台账≥2年、环境管理台账≥5年。
五 政策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01 对企业而言
超低排放是必须遵守的合规底线,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并建立完善的监测、管理和数据存证体系,这无疑增加了短期成本,但也带来了机遇,如在水泥行业,A级企业重污染天气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减排,而B级企业则受到限产、甚至停产等要求。
02 对行业而言
政策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推动行业整体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03 对环境而言
超低排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将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从浙能集团的初步构想,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再到覆盖多行业的政策体系,超低排放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理解其政策脉络和要求,对企业合规经营、把握发展机遇至关重要。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超低排放将继续在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关键作用。